網(wǎng)站簡介: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是由原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合并組建而成,現(xiàn)包括魯迅博物館館區(qū)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qū)。我館為國家文物局直屬正局級一級事業(yè)單位,主要負責魯迅和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關(guān)實物、資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傳展示等工作。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魯迅博物館館區(qū)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是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是中央國家機關(guān)思想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guān)文明單位,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都殘疾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社會大課堂中小學生教學活動實驗基地,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1956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館區(qū)內(nèi)包括魯迅故居以及魯迅生平陳列館。魯迅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魯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設(shè)計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魯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處遺址。魯迅在此生活了兩年,直到1926年8月離開北京去往南方。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兩次自滬返京探望母親,也曾在此小住。就是在這里,魯迅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部分精彩華章。1947年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將其暗地保護起來。1949年10月19日,正值魯迅逝世13周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次年3月,許廣平先生將故居和魯迅生前的藏書、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1954年初,文化部決定建立魯迅博物館,在故居旁增建陳列室,于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日開放。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區(qū)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前身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是依托原北京大學紅樓建立的舊址類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近代建筑,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樓以紅磚紅瓦建成,故稱紅樓。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重要活動地,北大紅樓于1961年3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示范單位、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 2002年4月28日建成正式對外開放。建成后的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復(fù)原五四時期北大紅樓歷史面貌為主,并輔以陳列展覽,恢復(fù)了圖書館主任室、登錄室、第二閱覽室、第十四書庫,以及新潮雜志社、學生大教室、紅樓大門等的歷史原貌;舉辦“新時代的先聲—新文化運動陳列”,蔡元培、陳獨秀專題展,比較全面地展示了陳獨秀、蔡元培、毛澤東、李大釗等先驅(qū)在紅樓工作時的情景,凸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紅樓歷史氛圍。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紅樓為依托,秉承宣傳和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的宗旨,不斷推出各種形式的展覽,向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目前,我館館藏文物、圖書等藏品7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59件。主要有魯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書、藏畫、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有許廣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錢玄同、許壽裳、胡風、江紹原、魏建功、瞿秋白、馮雪峰、蕭軍、蕭紅、葉紫、柔石、馮鏗等新文化運動時期歷史人物的遺存;有大量的魯迅著、譯、輯、編著作版本和魯迅研究著作版本、現(xiàn)代文學叢刊與新舊期刊;還有大量中外版畫的名家名作,以及吳冠中、李可染、蔣兆和等一批大師級的作品。2014年7月11日,經(jīng)中編辦批復(fù),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合并為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合并后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迎來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將圍繞建設(shè)國家一流博物館目標而努力奮斗。
|